首页
 
武汉市洪山区团结大道1018号14栋
027-86737290
430070

媒体关注

今年武汉排水能力整体提升50%

点击:时间:2017-05-31

今年武汉排水能力整体提升50%

      长江商报消息 14项重点排水项目具备应急抽排条件,城市内涝将大为缓解

本报讯 (记者 徐靓丽 通讯员 黄金波 王思敏 谢铭辉 赵越)日前,武汉市水务部门发布消息,5月底,武汉市14项重点排水工程全部具备应急抽排条件,武汉市新增排涝能力490立方米/秒,相比此前980立方米/秒的排涝能力,整体提升50%,城市排水防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标准,遇到去年的大暴雨,城市内涝将会大为缓解。

四大工程助力南湖排渍

2016年夏季,武汉市南湖地区渍水难排引发关注,14项重点排水工程中有4项直接关系到南湖地区水排得畅通与否。水务部门介绍,南湖和汤逊湖、野芷湖、青菱湖、黄家湖等湖泊同属汤逊湖水系,汇水面积达420平方公里。

5月27日,记者来到南湖地区排水的关键位置,始于珞狮南路的南湖连通渠。2580米长的南湖连通渠向西延伸到李纸路与巡司河交会,是南湖系统唯一的排水通道,同时承担了其南北两侧约7.39平方公里的排水任务。承担该项目的武汉市政建设集团机械化施工公司透露,双排箱涵单孔宽度为4.5米,高3米,在里面行车都绰绰有余,通水后将极大地增加南湖出水排量,缓解南湖水位压力,该连通渠于5月15日具备通水条件。

南湖地区的水在进入南湖连通渠后,原来是流入巡司河后顺流直下汇入青菱河,并通过汤逊湖泵站抽排进入长江。但这一长达20公里的路径要实现快速排水难度相当大。因此,加速南湖地区排水的第二大工程——巡司河第二出口排水工程也在南湖排水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,这一路径通过地下箱涵项目从巡司河西岸出发,向西北延伸2公里,与夹套河骨干箱涵相接,最终通过江南泵站将水排入长江,可缩短南湖水入江路径约8成。武汉市水务建设工程建设公司项目负责人徐峰告诉记者,巡司河第二出口排水工程同样于5月15日具备通水条件。

南湖水出江的第三大工程为夹套河骨干排水箱涵工程,夹套河骨干箱涵位于洪山区和武昌区,处在白沙洲大道与武金堤之间,南起青菱河,北至新溢洲路,全长6.9公里。

南湖水的最终出江之处为位于武金堤路以东、草市路以北、武钢热电厂以西的江南泵站,武汉市城投集团江南泵站施工现场负责人王吉武介绍,江南泵站规划占地面积75亩,设计规模为每秒150立方米,17台水泵,总装机容量25000千瓦,汇水面积57.56平方公里。

汉口、汉阳泵站排水能力增强

武汉市城投集团透露,由该公司投资建设的四新泵站二期于4月4日完工,新建的四新泵站共分两期实施,一期工程于2016年底建成并具备35立方米/秒的抽排能力,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扩建,两期工程完工后,泵站整体抽排能力达到105立方米/秒。汉阳地区同时新建琴断口、什湖泵站,总计新增抽排能力150立方米/秒,较2016年汉阳片区225.84立方米/秒的总抽排能力提升了6成多。

亚洲最大的城排泵站后湖四期泵站也具备了通水条件。武汉市城投集团透露,位于张公堤与三环线相夹区域的后湖四期泵站为亚洲最大城排泵站,总抽排能力为249立方米/秒。后湖四期泵站全部投用后,将承担江汉、江岸片区51平方公里范围的雨水和部分生活污水抽排任务,服务人口达200多万。

在黄浦路泵站升级改造完毕后,汉口区域的排渍能力也将大大提升。

14项重点排水项目中,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、东杨港渠道工程能有效提升东沙水系的调蓄能力,汛期遇强降雨,武汉火车站周边雨水汇入杨春湖后,可经东杨港、东湖港快速排入东湖,降低周边区域渍水风险。其中东湖港南接东湖,北接青山港连通长江,是长江为东湖补水的重要渠道;东杨港连接杨春湖和东湖港,是调蓄杨春湖水位的重要渠道。两项工程已于4月份具备通水能力,并在4月份的暴雨中发挥调蓄作用。

江南泵站五月中旬施工图。
      转载:http://www.changjiangtimes.com/2017/05/569262.html

关闭